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張家界民俗風情

土家族簡史——抗戰前后土家族的文化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8:27 來源:m.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第三節 抗戰前后土家族的文化
  
    這一時期,學校教育在挫折中發展,革命思潮的傳人,使土家族人民的傳統觀念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一些土家族的仁人志士開始為民主自由而艱苦奮斗,他們所創作出來的文化作品帶有濃厚的革命色彩,成為當時的文化主流;此外,當地的曲藝與戲劇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與形式,別具特色。
  
    20世紀30年代,土家族地區軍閥混戰愈演愈烈,教育受到嚴重摧殘,學校大多停辦,在校學生人數急劇下降。以古丈縣為例,到1935年全縣僅剩下1所縣立模范小學,在校學生只有120余人;“至于鄉立小學,最多不過二十所,不但無固定資金,且無固定校址”。過去開辦的50所鄉村小學,幾乎都被迫停辦,無法恢復。其他各縣的情況大體相似。
  
    抗日戰爭時期,大片國土逐漸淪陷,一些淪陷區的學校被迫遷往湘鄂西地區,促進了土家族地區的教育逐步恢復,并有所發展。永順縣聯立、省立兩所鄉村簡易師范初級中學,有學生540人,此外,還有從長沙遷來、規模較大的省立第一民眾教育館。1937年各鄉建立中心國民學校,1939年各保大都建立小學。保靖縣除公立小學3所、私立小學2所外,相繼恢復模范、女子2所完全小學,在各鄉增設小學81所,并辦短期小學20個班,共有公私立學校109所,其內包括美籍天主教堂辦的1所教會學校。鄂西的巴東、建始、利川、恩施、鶴峰、咸豐等縣均設有聯中分校,學生總數達萬余人。武漢失陷后,國立湖北師范學院、武漢大學工學院、省立農學院等25所大專中學遷往恩施地區。國立商業專科學校、國立第八中學、江蘇省立旅湘中學等從長沙、江蘇、安徽相繼遷至所里(今吉首)、乾城等地。這些學校的遷入,使土家族青年有了就近求學的機會,對土家族地區的文化教育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許多從淪陷區來的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應聘到各地學校任課,使本地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抗日戰爭結束后,從武漢、長沙等地遷入的學校先后撤離。國民黨不顧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對,悍然重新發動大規模內戰,加之土家族地區土匪橫行為患,社會動蕩不安,教育受到嚴重摧殘。教育經費短缺,有的學校被迫停辦,有的學校時辦時停,教師待遇菲薄,許多教師甚至認為“教書三年,不如一根扁擔”。至于那些繼續開辦的學校,“由于學校的大權全為地方豪劣所把持,而校長等于傀儡”,他們任意安插親信,甚至將初小畢業的學生濫竽充數,充任小學教師,因而教育質量下降。
  
    但是這一時期,土家族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些對我國文化發展頗有貢獻的人物。如吉首縣土家族張一尊,在20世紀30年代即以畫馬著稱,山水花鳥,造詣亦深,1946年在上海舉辦過個人畫展。鳳凰縣土家族黃永玉也以版畫名震畫壇,蜚聲中外。
  
    革命文化方面,主要反映在一些革命烈士的作品上。此外,由于深受戰亂之苦,普通老百姓也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歌謠與民間傳說,借以訴說他們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抒發心中的憤怒和革命激情。革命烈士的作品
  
    這一時期,土家族地區的仁人志士為了實現民族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僅用武器來對抗反動勢力,而且還創作大量的革命作品,用以揭露社會時弊。其中,牟倫揚便是杰出代表之一。
  
    牟倫揚,湖北利川人,1919年生。“七七”事變以后來到延安,1938年5月,主動要求上前線,到晉察冀邊區《抗戰報》當編輯記者。1942年秋,任冀東熱南地區《救國報》總編輯,并兼綜合刊物《新長城》主編。1943年,調任冀東十五分區《救國報》(燕山版)主編。1943年4月5日犧牲,年僅24歲。牟倫揚生前創作了大量詩歌、雜文、戰地通訊,今僅存部分作品。其詩歌謳歌革命,和時代緊緊相連。例如,在《給村長們的詩》中,他寫道“村長們啊,今天你們是邊區的基石,努力啊,使堡壘格外堅固些,不要讓他們在暴風雨中絲毫動搖吧……”高度贊揚了與群眾共命運的堅強的邊區基層干部?!短猩缴系淖拥鼙?,謳歌了太行山上八路軍政治干事朱民英,贊揚了軍隊和人民的血肉關系。1939年,詩人寫下了《用生命筑起城墻》,慶賀八路軍在河北易縣的戰斗中取得勝利。
  
    二、民間歌謠
  
    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區人民創作了很多歌謠,反映了當時混亂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的苦難生活。如反映軍閥混戰的有:“保靖有個王大人,速急派出田根塵,九十茅塞三十根,又到灘上打一陣。打死綠林好多人。四川這個洪紹林,速急要下保靖城。王大人,得了信,速急又派李樹春,三條路上來進軍。”反映人民貧苦生活的,如:“八面山上是巖窩,富的少來窮的多,富家蓋的花鋪蓋,窮人鉆的苞谷殼。”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與現實生活矛盾的,如:“自從清朝皇帝來,土司王爺趕下臺。土司下臺我歡喜,指望有個好世界。朝廷派下官兒來,八官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一朝更比一朝壞。到了民國更荒唐,日子好比爛泥塘。收的糧食給地主,養的兒子給老蔣。”這一時期,土家族人民也創作了與革命時代緊密相連的眾多歌謠,其中,反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如:“一聲春雷天下響,來了救星共產黨,紅旗招展紫云開,從此世界乾坤轉。”反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歌謠,如:“太陽出來滿天紅,扛起梭鏢跟賀龍,賀龍又跟共產黨,救國救民好英雄。”“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就要當紅軍,土家跟定紅軍走,夜里有了北斗星。”“要吃辣子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刀子擱在頸梗上,腦殼落地碗大疤。”“小竹筒、酒杯粗,有人喜歡有人哭,白匪吹它掉腦殼,我吹起來哈哈樂。”“打從紅軍到我坪,天地霎時變乾坤,男女一律講平等,婦女從此得翻身。”反映抗日戰爭的,如:“漢奸不是人,投降小日本,中國賣得干干凈,弟兄們,你看傷心不傷心?”“正月里來是新春,老古套大家聽,聽我唱首新事文,合心不合心?年輕人,有雄心,打垮小日本。”
  
    三、民間傳說故事
  
    這一時期,在傳說故事創作中,以機智人物和革命故事為題材的較多。例如,在機智人物故事中,體現了土家人民與舊勢力斗爭時的聰明才智,其中《顏長順的故事》較具代表性。顏長順,永順勺哈鄉人,出身貧苦,13歲便給地主當長工,在當長工的過程中,他以巧妙的方式和地主斗爭,留下一系列故事,在湘西廣泛流傳。此外,反映革命斗爭的故事也較多,歌頌賀龍革命事跡的有《孔明之才》、《有鹽同咸》、《見軍長》、《芭茅溪打鹽局》、《單槍匹馬會陳黑》等;歌頌紅軍的故事有《紅軍的紀律》、《一桶桐油》等。這些革命故事,采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革命領袖和紅軍戰士的高貴品質,表現了軍民之間的團結友愛。
  
    四、曲藝和戲劇
  
    土家族的曲藝源遠流長,改土歸流后,隨著外來文化的大量傳人,土家族地區曲藝得到迅速發展,到辛亥革命以后已相當完善,形成了多種具有自己風格的曲藝品種。與此同時,土家地區的戲劇在以前的基礎上也得到了發展。
  
    長陽南曲流行于長陽、五峰兩縣,是土家和漢族文化交流的產物。它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唱詞文雅,二是曲調優美,三是自彈自唱。其演唱方法多是坐唱,有一人彈唱,兩個人對唱,多人合唱等形式。其劇目題材廣泛,大多從前代歷史、文學、戲劇中截取而來,如取于《三國演義》的有《長坂救主》、《關公辭曹》、<孔明拜燈》等,取于《西廂記》的有《紅娘送柬》、《鶯鶯求方》等。長陽南曲的唱詞多采用主體抒情式,也兼有鋪敘人物故事的描述體,雅俗共賞。如《秋》中一段云:“梧桐葉落,正是金秋,金風一起暑氣收,惹動離人思鄉愁。白云風動,推出峰頭;四鄰生肅,雁過南樓。”
  
    恩施揚琴又名恩施絲弦,主要流傳于恩施、咸豐、來鳳、宣恩、利川等地,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樂性強,表現力豐富的一個曲種。它屬于自娛自唱的娛樂形式,無專業藝人,也無職業戲班,唱者多是文人雅士及行商坐賈,不公開聚眾演唱及欣賞,多系親朋好友相邀而唱,有所謂“曲唱五更雞,非友不玩琴”之說,其曲目多是傳統題材,內容繁多,文學性較強。
  
    南戲這一時期也有較大的發展。一方面是劇目增多,南戲折子戲中的南北路聲腔劇目增至500多個;另一方面,各種科班戲員數量增加,這些科班戲員多系貧家子弟,他們奔走于湘鄂川黔邊區,不僅應官府中堂會請而唱,更多為農村聚餞演唱,如三月唱“青苗會”,五月唱“公關誕”,六月唱“川五會”等。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