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張家界民俗風情

土家族簡史——社會主義時期的土家族文化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8:23 來源:m.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第三節 社會主義時期的土家族文化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土家族文化的革新
  
    新中國的建立為土家族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土家族傳統文化得到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精華得到發展和弘揚;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文化在土家族地區不斷得到傳播和發展,土家族文化更富生機和活力。
  
    (一)新中國的建立對土家族文化的影響
  
    新中國的建立,土家人民的翻身解放,民族區域自治的實現以及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各項政策的實施,使土家地區的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它對土家族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第一,土家族文化的內容更為豐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土家族的文化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土家族在與外界的交流中,吸收了許多新的文化元素,從而創造出了更為豐富的文化。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土家族文化中原有的要素得到繼承和發展。如民間歌謠戲曲、民間故事、文人詩歌等,在承襲原有的風格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文化成分。如除了傳統戲劇外,還出現了《王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等現代劇,民間故事中也產生了許多新故事。(2)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要素。如以前的舊體詩為新詩所取代,小說和報告文學、電影文學則是土家文學從前沒有的內容,并逐漸在當代土家文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第二,土家族文人文化發展迅速。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土家族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學校教育在土家地區迅速興起,學校教育的發展,使土家人受教育者增加,人們知識水平逐漸提高,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知識分子,有力地促進了文人文化發展。如以前的土家族文人文化成就主要集中在詩歌創作上,而這一時期,除詩歌外,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電影文學、雕刻都取得突破性進展,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化作品,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文學中還產生了土家作家群,這些都標志著土家族文人文化的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第三,土家族文化具有時代特征。新中國的建立,改變了過去舊的生產關系。發展生產,繁榮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務。這一時期的土家族文化深刻體現了時代的內容,無論是詩歌、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還是戲曲;不管是民間文化,還是文人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制度,謳歌社會主義制度下新型的人際關系,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階段的成就,提倡新型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風尚,體現土家族人民生活的變化。
  
    (二)土家族當代文化
  
    1.土家族詩人和畫家
  
    建國以后,土家族詩壇上出現了江承棟、黃永玉、肖國松、田禾、向玖云、胡文紅、田嵐、劉善福、喻再華等人。眾多的土家族詩人創作了大量謳歌時代的作品。
  
    汪承棟,1930年生,湖南永順縣人。汪承棟創作了大量詩歌,在當代中國詩壇有較大影響。汪承棟的詩歌創作可分為兩階段。1978年以前,他的詩歌以政治抒情詩和小敘事詩為主,作品樸實真摯、清新自然、親切動人,多描述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反映少數民族地區建設成就和社會變化,謳歌民族團結;自1978年5月發表《十月詩一束》起,汪承棟詩歌創作進入了新的階段。與前一個階段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更為廣泛,并且立意新穎、構思精巧、感情濃厚、意境獨特,標志著其詩歌更加成熟,創作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黃永玉,1924年生,湖南鳳凰人,年幼浪跡江南各地,受過不完全的中學教育,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有名的詩人。20世紀40年代創作過一些插圖詩,70年代又創作了《老婆呀,不要哭》、《-個人在院中散步》等詩歌。“文化大革命”后,黃永玉先后創作出版了《曾經有個那種時候》、《我心中的歌》兩部詩集。1981年出版的<曾經有個那種時候》輯錄作者詩歌28首,描繪了“文化大革命”中各個階層人的表現,謳歌了敢于斗爭的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質,內容豐富、寓意深長,先后獲第一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一等獎,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榮譽獎。
  
    除上述兩人的作品之外,湖北長陽肖國松的《格桑花》、湖北恩施田禾的《清江風情》、《鄂西風情錄》也有一定的影響。
  
    土家族畫家以黃永玉、蘇高宇為代表。作為畫家的黃永玉,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永玉先以木刻畫聞名于世,代表作有《苗女》、《阿詩瑪》等,后精于畫,代表作有《湘西寫生》、《子非魚》等,2008年獲國際奧委會授予的“奧林匹克藝術家”稱號。
  
    蘇高宇,1966年生,湖南吉首人。擅畫梅、蘭、竹、菊、荷,工于古體詩詞與書法,畫作有白石之風,散文有從文之韻,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并獲獎,被全國畫廊聯盟評選為中國當代最有潛力的畫家之一(位列33位)。現為中國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副主編。
  
    2.土家族作家群
  
    這一時期,眾多土家族文學工作者辛勤耕耘,大膽探索,創作了一大批各具風格的作品,形成了以孫健忠、李傳鋒、葉梅、楊盛龍、蔡測海、彭學明為代表的土家族小說作家或散文家群,他們在當今少數民族乃至全國的小說或散文創作中具有較大影響。
  
    孫健忠,1938年生,湖南吉首市人,現為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是當今土家族小說創作中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黨的三中全會以后,孫健忠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先后創作了《鄉愁》、《甜甜的刺霉》等有影響的中短篇小說,主題更加鮮明,由以前注重人物命運的描寫發展至對社會的關注,和對現實的直面剖析。長篇小說《醉鄉》從土家族精神文化改造更新的角度,描述了土家族地區經濟改革的進展情況及其對土家族的影響,題材新穎,內涵豐富,立意深刻,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一等獎。孫健忠的作品,均以湘西為描述的對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思想性、藝術性均達到相當高度。
  
    李傳鋒,1947年生,湖北鶴峰人,現為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大型通俗文學刊物《今古傳奇》主編。先后發表了3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最后一只白虎》。李傳鋒的小說內容豐富,色彩鮮明,作品具有濃郁的土家生活氣息。
  
    葉梅,女,1953年生,恩施人。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民族文學》雜志社主編。迄今為止共創作小說、報告文學及影視劇本等文學作品近300余萬字,不少作品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習俗,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其中《半邊戶娘子》、《花燈,象她那雙眼睛》等分別被一些權威性合集和《新華文摘》收錄轉載,一些作品被譯介國外。
  
    楊盛龍,男,1953年5月生,湘西龍山縣人。現為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1997年加人中國作家協會,以散文創作見長。著有散文集<山鄉小橋》、《出山集》等。
  
    蔡測海,1954年生,湖南龍山人,專業作家,是當代優秀青年作家。《遠處的伐木聲》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及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榮譽獎,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少數民族文學集》。《麝香》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一等獎,被多家刊物選載并譯介國外。
  
    彭學明,男,1964年11月生,湖南保靖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全國第九屆人大代表,全國第十屆人大代表。以湘西為題材的散文《湘西女人》等30余篇,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被《新華文摘》等多家刊物轉載,散文《鼓舞》、《白河》等入選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和大中專院校教材,并譯介國外。散文集<我的湘西》獲中國第十一屆圖書獎,散文集《文藝湘軍百家文庫·彭學明卷》獲中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鑒于其個人文學成就,湖南省于1994年授予其青年文學獎,張家界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授予其特別成就獎。
  
    除此之外,這時期的土家小說、散文創作中,還有不少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如重慶黔江的陳川、湖南張家界的胡柯、重慶秀山的孫軍,以及張心平、田嵐、田永紅、田開林等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如《那里,在遠方》、《獨猴》等有一定影響。
  
    3.土家族的曲藝和戲劇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直接領導和組織下,土家文化工作者在整理傳統戲曲作品的基礎上,又創作了大量的新戲曲作品,從而使得這一時期土家戲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新中國成立前,連年的戰亂使土家人民不聊生,土家地區的許多民間藝人,為了生存紛紛放棄曲藝而為生活奔波,眾多具有土家特色的曲藝面臨失傳的境地。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鼓勵與倡導下,土家族地區的曲藝文化又得以復興,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花鼓詞(三棒鼓)《打龍山》是一曲頌揚紅軍及賀龍同志的頌詞。作品系田紫云于1936年冬草創,后在不斷聽取群眾意見進行修改的基礎上趨于完善。該作者以賀龍開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為線索,以賀龍包圍龍山縣城為重點,歌頌了賀龍的革命膽略和杰出的軍事才能,頌揚了紅軍勇敢斗爭的精神,在今龍山、來鳳、宣恩廣為流傳。
  
    長陽南曲《白虎創》,由長陽縣劉明春、龔發達作詞,陳洪譜曲,該曲目以清同治年間土家農民田士珺起義為題材,詳細地敘述了田士珺大鬧雙獅鎮、聚眾起義、奔守長陽武落鐘離山的戰斗過程。作品借鑒古代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情節波瀾起伏,驚心動魄。
  
    利川小曲《書記淮青松磅》,由利川潘順福與他人合作而成。作品通過對縣委書記楊志剛三次到青松磅蹲點,率領群眾自力更生、大辦農業的敘述,謳歌了革命干部的帶頭創業精神。20世紀70年代前期,此曲目在利川城鄉廣泛傳唱,1973年獲地區獎后赴省、京城演出,反響較大,利川小曲地位由此奠定。
  
    戲劇的繼承和發展。建國后,土家族戲劇經過廣大戲劇工作者的努力,在以前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一方面,戲劇工作者隊伍得到加強,面臨失傳的土家戲劇得以恢復。這一時期,經過黨和政府的工作,許多流散的藝人得以重新聚集,各類戲劇學院的創立,培養了一大批新的戲劇工作者。另一方面,傳統戲劇得以整理和改編,新的現代戲劇不斷涌現。《程嬰救孤》、《破窯記》、《李慧娘》等傳統劇目得到重新整理并在土家地區表演。《雪滿土王宮》、《羅大將軍》、《春哥與錦雞》等新編的戲劇也在土家地區演出并受到好評。《唐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迎客》、《房花燭夜》、《烏江戀》、《花姑娘和青蛙》、《特別口令》、《肉宴》、《黃婆做媒>等現代劇也破土生長。
  
    4.土家族新民間文學
  
    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揮民間文學的作用,采取各種措施,扶持民間文學的發展,從而使得這一時期的土家民間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民間文學發展步人了一個新時期。
  
    第一,民間文學的傳承形式和創作方法發生了變化。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土家民間文學以口授相傳為主要傳承方式。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文學的整理發掘工作,1958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南民族學院和武漢大學部分師生赴湘鄂西土家族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民間文學搜集工作,先后搜集民間文學資料10多萬件,編寫出40萬字的《土家族文學藝術史》,出版了《土家族歌謠選》、《土家族故事選》、《哭嫁歌》。這些資料的編輯出版,使土家族民間文學步入到以文字流傳為主、文字流傳和口授相傳相結合的階段,為其在更廣泛范圍內傳播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土家族民間文學的創作方法也發生了變化,由于民間文學工作者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不僅能夠口頭創作,而且能夠執筆寫作,不僅能夠在歌臺上演唱民歌和口述民間故事,而且能夠在報刊上發表這些作品。這種口頭創作與書面創作相結合的新創作方法的出現,打破了過去那種口頭創作的單一方式,大大促進了土家民間文學向縱深方向發展。
  
    第二,土家族民歌得到發展。這一時期的土家族民歌不僅在創作方法、傳承方式上發生了變化,而且從題材、風格到內容都得到發展,出現了全新的氣象。一方面,新歌手大量涌現,創作的歌謠眾多。這時期影響較大的歌手有宋老姐姐、田茂忠、田詩學等。宋老姐姐,本名向二妹,新中國成立前,丈夫死后,她窮困潦倒,居住了多年巖,新中國成立后,她重新得到了社會的關心,心情十分激動,熱情謳歌黨的恩情,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她唱的山歌語言樸實,形式自由,數量眾多。田茂忠,1924年生,湖南保靖縣人,自幼受到山歌熏陶,11歲即掌握了山歌韻腳及唱腔。為提高技藝,曾多次拜訪湖南、四川等地的著名歌謠師傅,其編唱當代歌謠達15萬多首,在各級報刊上發表的也有1000多首。他的歌謠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題突出、形象鮮明、形式多樣,既繼承了土家歌謠的優良傳統,又有個人獨創發展,對弘揚土家歌謠有重大貢獻。田詩學,1936年生,湖北來鳳人,農民詩人,能唱多種土家山歌,擅長五句子歌,在報刊上發表歌謠達1300多首。另一方面,土家歌謠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謳歌黨的政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成為這一時期土家歌謠的主要內容。歌頌黨的歌謠如:“天熱才知風涼快,雪天想起炭火來,春來方覺陽光暖,翻身倍覺黨親愛。”歌頌民族政策的歌謠如:“南山金竹根連根,土家和黨心連心,黨的民族政策好,土家感謝黨恩情。”反映生產建設的歌謠如:“春季里來氣象新,夫妻雙雙忙春耕,勞動上面看本領,爭當模范上北京。”“桑木扁擔五尺長,挑起谷子走得忙,一頭挑的工業化,一頭挑的愛國糧。”
  
    第三,新故事大量出現并廣泛傳播。隨著時代的變遷,土家族民間故事也以嶄新姿態出現,這時的故事題材擴大,反映農村變化和改革的故事占較大比重。這些故事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可讀性,注意對人物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描述,大量運用夸張等文學手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二、改革開放后土家族文化的現代化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人們千百年來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與智慧的結晶,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以后,土家族地區社會局勢穩定,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為土家族文化的繼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要抓住這新的發展機遇,促進土家族文化的創新,就必須要求弘揚土家族的文化精華,剔除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糟粕,實現土家族文化的現代化。
  
    第一,弘揚土家族的文化精神。土家族文化的精華主要表現在:(1)愛國主義精神。土家族是一個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他們雖處祖國內陸山區,但十分關心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每當外敵入侵時,他們便會組織起來,英勇殺敵,保衛家園。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作亂,土家人奉朝廷征調,踴躍赴東南抗倭,為肅清倭患作出了重要貢獻。近現代以降,土家人與國家共命運,同外國侵略者作殊死斗爭。愛國保家成為土家人的傳統和重要的文化精神。土家人的眾多詩文作品和傳說故事都謳歌愛國人物,以愛國者作為教育后代的榜樣。在當代社會中,應當將這種價值觀念不斷傳承。(2)吃苦耐勞的精神。土家人生活在山區,長期的山間勞作,磨礪了這樣優秀的品格,這樣的品格使他們能夠不畏歲月的艱苦和環境的險惡,保持一種對生活的樂觀,以此求得生存與發展。(3)勇敢頑強的品質。在長期的捕獸野獵生活中,土家人形成了勇敢、頑強的品質,這種民族品性在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在明代的抗倭戰爭中,土家人不怕犧牲,英勇殺敵,令倭人聞風喪膽。史載,土家族“強悍勁勇”,土家兵“天下莫強焉。”(4)誠懇樸實、熱情善良的性格。土家人待人真誠,人際交往中講求信用,許人一諾,千金不移。歷代史書都認為土家人“樸實憨厚”,如同治《永順縣志》載:“土民畏官,柔弱、樸拙淳厚”。長期從事農耕也使土家人認識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腳踏實地是最為可靠的行為,任何夸夸其談都無濟于生產與生活。因此,可以認為農耕生活塑造了他們樸實、務實的民族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生活簡樸,衣著樸素,不浮虛,求真務實,重樸實,戒奢華,民風淳樸。“民風淳厚,不尚奢華”,“入山愈深,其淳愈濃。”土家人待人熱情,與人為善。若是外人來訪,都會以貴客之禮相待遇,“日日聚財不得富,天天待客不得窮”是土家族待人接物所信奉的生活規范。(5)善于學習。土家族雖然居住在閉塞的山區,但思想并不保守,他們樂于學習外來文化。例如對于漢族文化,土家人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和吸納。土司時期,各地土家族土司因認識到了漢族文化對于土家族進步、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不輟寒暑”地學習漢文化,他們既主動到漢族地區學習漢文化,又請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本區域傳播漢文化,廣泛地吸納漢族的生產方式,學習漢民族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從而充實自己的文化內容,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這些優秀的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繼承與弘揚,這既可提高土家族自身的文化素質,使他們具有全新的文化風貌,又可豐富中華民族文化,使之更具活力與生機。
  
    第二,剔除土家族文化的糟粕。土家族傳統文化中有不少落后因素,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必須剔除這些落后因素。(1)迷信思想。土家族傳統文化中“信巫崇鬼”習俗較厚,人們認為“低頭三尺有神靈”,“信巫不信醫”,種地、造房等日常生活都習慣問仙求神。這種思想不利于科學技術在土家族地區推廣,應當加以剔除。(2)重農輕商。作為一個農耕民族,由于長期相對封閉的農耕生活,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土家人形成了重農輕商的思想。許多人對商業不予重視,認為,“七十二行,務農最強”;“坐商行商,不如開墾”;“生意買賣門前花,鋤頭落地養全家”,這種觀念阻礙著商品經濟的發展。(3)安于現狀,進取不足。土家族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過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容易使人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形成一種自我滿足心理,從而對生活沒有更高的要求,這種思想與提倡競爭進取的時代精神相悖。(4)安土重遷思想。土家族傳統的多元復合式經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適應性,它使得土家人不依靠外界也能夠獨立生活,安土重遷心理由此產生。加之歷代封建統治者實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民族隔離政策,使土家人同外界聯系較少,其安土重遷心理得到強化,許多人將自己生活區域“視為樂土,不忍徙之他地”。清代土家族的竹枝詞描繪了這種心態:“風無淫靡政無苛,雞桑麻盡太和,問是桃源君信否,出山人少進山多。”“勸郎切莫上川西,勸郎切莫下竹溪,川西雖好風波險,竹溪雖好有別離。”至今在土家地區還有“好刀要用鋼,好兒不離鄉”的說法。
  
    需要指出的是,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是長期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要徹底改變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而是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同時,土家族文化中一些消極成分往往與該民族的信仰、崇拜等聯系在一起,而這些信仰崇拜及重大民俗事象在該民族生活中處于重要地位,不恰當地對其變更可能傷害民族感情,因此,民族文化的改造活動需要穩妥地進行,切忌簡單粗暴,此外,有些民俗文化中既包含有積極成分,又包含有消極因素,改造這些文化,需要具體分析,靈活對待,不能全盤否定。
  
    第三,發揮土家族優秀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首先,宣傳土家族的文化成就和優良傳統,全面振奮民族精神。土家族人民要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必須樹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目前,一些地方干部群眾面對惡劣的環境,落后的基礎,畏難情緒較大,對脫貧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振奮民族精神勢在必行。我們可以通過展示土家族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使土家族干部群眾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宣傳歷史上土家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介紹土家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故事,使土家人樹立自信心,積極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其次,充分發揮土家族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大力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土家族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如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這樣價值觀念體現在不同民俗文化中,如土家族擺手活動中,有這樣的歌詞:“邪神野鬼掃出去,偷雞摸掃出去,歷代祖先請進來,安分守己請進來,勤勞苦做請進來,一切善良的統統請進來。”這些唱詞實際上是使善者自豪,惡者自愧,具有教化功能。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積極進步思想,對人民進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利用民族文化,特別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使土家族人民樹立法制觀念、市場經濟觀念、社會公德意識,全面促進土家族地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再次,利用傳統文化傳播科學知識。土家族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許多土家族長期積累起來的人生經驗和科學知識,如土家族諺語說:“云朝東,亮彤彤;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要翻船;云往北,落不徹。”“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寧種秋苕,莫種秋蕎”。這些諺語實際上有傳播天文、氣象、農業生產知識的功能。這些知識在當今社會仍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我們可以利用土家族文化的一些形式來傳播現代科學知識。如通過戲曲、三棒鼓、漁鼓、山歌等介紹現代農業生產知識,推廣生產技術,介紹脫貧致富經驗,促進土家族地區經濟建設。另外,利用土家族傳統文化,豐富人民日常文化生活。土家族傳統文化中,如爬桿、抵杠、對歌等節目,是土家人傳統的娛樂方式。目前,在土家族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們文化生活相對單調,娛樂方式比較少,精神生活較為單調,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發掘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娛樂性資源,豐富當今土家族群眾的文化生活。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