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批評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0:42 來源:m.z5z9.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有一個孩子 ,常常曠課,班主任把狀告到了他老爸那兒,他老爸經過了解,發現他又去了康樂球的攤頭上。于是,他老爸就跑到攤頭找他。站在他的背后。他發現老爸嚴肅地看著他,一言不發,便放下球棒,背起書包,悶聲不響,低頭向學校走去。一路上,兩人都不說一句話。到校后,老爸只用手朝教室一指,他便進教室去上課了。 以后,他老爸也不提起這事,放學回家也不找他。結果發現他連續幾天似乎心事重重,接下來自己找到老爸。“老爸,你什么時候批評我啊?”老爸說:“不必了,你現在不曠課了,又沒有什么錯誤,批評什么?”他如釋重負地笑了。 這個例子生動地描繪了“無聲效應”的巨大作用。所謂無聲效應是指批評中的布白藝術所產生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有聲進行,有時無聲的靜場反而會產生意想之外的奇特效果。因此,父母在批評孩子的錯誤時,如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不妨試試無聲的批評或懲罰,它會給你增添無聲的效應。 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無聲效應呢? 1、無聲的批評能使周圍的氣氛沉悶起來,加上此時批評者的表情,更使得受批評的孩子處于高度的注意戒備狀態,他們的思維變得特別敏感,自己想得特別多,因此,容易想通自己的不是,記得也牢。 2、無聲的氛圍會造成一種沉悶的壓力,同時,也會使受批評的孩子產生一種期待。期待父母的批評早日過去。一旦父母的有聲批評沒有出現時,他就會感到異常、不安。因為平素的批評通常是有聲的,因此,一旦自己犯了錯誤,總認為會受到平時那樣的批評,今天沒有即刻批評,會是什么原因呢?他會認為這次犯錯誤一定非常嚴重,要不然父母干嘛不做聲呢? 3、“剝奪感覺”的實驗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經心地接受的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感覺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刺激或感覺,那么人們會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即使刺激量減少,也會使人產生焦慮。而無聲的懲罰就是用減少刺激量來使犯錯誤者達到孤獨的目的,使他們對這種經驗產生恐懼感,從而改掉自己的毛病。 著名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使用這種無聲的批評方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工學團一個名叫烏席柯夫的學員偷了人家的錢包,這在工學團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于是烏席柯夫被交付“法庭”審判。審判結果,處罰他一個月內不得與其他學生談話、同桌進餐、同室睡覺、共同游戲。起初,烏席柯夫仍裝著一副洋洋得意的神色,像個“王子”似地在學生中搖來搖去。但過了幾天后,他逐漸嘗到孤獨的痛苦滋味,特別是周圍的歡笑、嘻鬧的氣氛更使他受不了。過了幾天,他就要求同馬卡連柯談話,但被拒絕了。此后,他開始改正自己的錯誤,天天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當他取得了大家的諒解,祝賀他“自由”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這種把一個人在集體中孤立起來,不用任何語言進行批評的做法,也是一種無聲批評或無聲懲罰。在某程度上說,它比出聲或大聲批評的效果不知要大多少倍。 但是,無聲效應并非無處不有,而是有它賴以存在的基礎。例如對批評較敏感者,有孤獨恐懼感者等情況下,使用無聲批評或懲罰較為有效。總之,無聲效應并非無效,也非處處有效,主要看使用者,用得恰如其分,那時就可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 (作者系張家界市一中教師)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9781]
-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6078]
-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4527]
- 《禁毒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750]
-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 [3597]
- 把大坪鎮建設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2460]
- 《血色湘西》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演員白靜被丈... [2434]
- 一碗米飯有多重 [2050]
- 廖漢生簡歷 [1992]
- 話說湘西土匪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