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_99视频精品全部国产盗摄视频_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网站_日本xxxx19视频

張家界文化

文物古跡(三)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9:48 來源:m.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崇文塔】 位于市區城東寶塔崗,建于清乾隆19年(1754)為永定縣(今永定區)知事馬燧募建。據《永定縣鄉土志》載:“馬燧,浙江上虞人,乾隆18年(1753)任肆,慈厚多惠政,精堪域學,喜培植文風。縣東山低弱不起,相其陰陽,特建崇文塔,立東岳宮,以延休氣”。塔成之后,馬令每戶獻酒兩壺,金屬酒壺同獻,共得酒壺400余個,鑄成塔剎,高1米,重約200公斤。崇文塔呈八角形,七級,全高25米。塔身為閣樓式,自下而上,逐級縮小。塔內無柱,各層均以塔壁枋架,鋪墊木樓板,樓梯依壁盤旋而上,通連各層。逐級攀登,可達塔頂,登塔俯視,澧水庸城盡收眼底。【鵝子坡寶塔】 在桑植縣城西1.5公里鵝子坡,故名。清乾隆39年(1774),由縣人高朝笏、王啟賢、張朝緩、羅延里捐資倡修,乾隆46年(1781)竣工。基寬30余平方米,高13米,是一磚石構筑六方形7級浮屠,2層以上有木板鋪墊樓臺,均有嘹望窗,并勒石鐫文以志。同治6年(1867)曾與修葺。終因年代久遠。塔體雖存,銘文已泯。【亂河碑林】 亂河,亦名余里瀨。位于桑植縣官地坪鎮亂河里。為溇水航道極險河灘。“是灘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當江巨石,森匕聳塞,波激渦詭”(見《恩波洋溢》碑文,下同)。清康熙庚子年(1720),龍授徒江左,臨灘興嘆,決意疏浚。于乾隆9至20年(1744~1755),親督山民,廣募石工,鑿開30余丈的溶口。從此,“舟垂長風,浪破萬里,而塞者通矣,涌者消矣,高者下而險者夷矣!”誦德紀功,于此豎高2.2米、寬0.8米石碑16塊,刻文紀其事。雖逾時兩百余年,石碑大部完好。6.革命紀念地【賀龍故居】 座落在桑植縣洪家關西端,玉泉河東來西抱,前濱青溪,背倚雄關。由起居室、馬廄畜欄及朝門三部分組成。四周圍以白粉墻。與左側“賀龍生平事跡陳列室”一齊映掩在幽篁翠林中。主體建筑起居室,座北朝南,系坐虎型3柱4騎籠檐3間木屋。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居中堂屋,是當年“刀劈鹽局”、發動組織“桑植起義”策議舉事處。在原神龕位置上,置賀龍著元帥戎裝半身銅像一尊。前壁均嵌以木條花格四方窗,兩側開門。西頭是廚房,東頭是火塘房,置賀龍父親賀士道當年做裁縫手藝的案板、灰線包、竹尺、熨斗、褡褳袋以及賀母王氏用過的紡車等。左、中、右3間后房,分別為賀龍及其胞弟、胞姐妹和雙親的臥室,青麻布帳、蘭印花被、鳳尾竹睡席等件,均復原格。故居前是麻條石階沿,再前是曬晾谷物的石板塔坪。右側30米處是3間畜欄,復制有賀龍10多歲當“騾馬客”用過的馬鞭、割草刀、馬鞍、斗笠等物。旁有石缸(原物)、飲馬池。空坪隙地上前有菜畦、古樟、冬青,后有翠竹、插籬樹叢。布局古樸大方,是湘西北常見的普通農舍庭院。故居原系賀龍祖父所建。1916年春,賀龍與其大姐夫谷虎(吉庭)等,刀劈鹽局,拉起一支反袁護國武裝后,1918年7月,被“神兵”焚毀。1919年賀父曾予修復。1925年,在洪家關新建一棟108根木柱落磉,四合式4天井的賀府大院,四周砌白粉高墻,前正中開青巖條石鐵木八字朝門,巍峨壯觀。10年后,被桑(植)鶴(峰)團防“剿共”司令陳策勛毀廢,僅存青石條朝門及斷壁殘墻。“文化大革命”期間,故居基地又被夷為稻田。1977年,省、縣人民政府,按老舊居原貌修復,翌年竣工后,鄧小平親題《賀龍故居》金字匾額,懸堂屋門首。【賀龍橋】 位于桑植縣洪家關。原稱“永安橋’飛架于賀龍故居右側玉泉河上,是產座石墩、木梁、騎廊的風雨花橋。東西長40米、寬7米、高8米。龍爪翹檐,中聳堡亭,8尊石獅,分置橋頭及石墩之上,造型渾厚古樸,富有民族特電。此橋是溝通桑植內外半縣的必經之道,是上川鄂下津澧的要津,也是當年鹽局奪槍、桑植起義的發端處。系賀龍曾祖賀廷宰首倡捐資創建,幾番修而復圮。廷宰公墓碑志云:“宅旁,有溪(即玉泉河)自木峽口逶迤曲折而來,三十里,經此一瀉,奔流湍疾,道路為梗。公倡者,鳩工用費不資,至斥數畝,以償其負,形神勞悴。”至1916年,終由賀仕道襄修告竣:1929年冬,桑植“剿共”司令陳策勛,謂以破“賀氏風水”,令毀此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桑植縣人民政府于1952年冬,依原樣重修,命名“賀龍橋”。“文化大革命”動亂中,林彪、“四人幫”誣陷賀龍,指使“紅衛兵”毀橋,群眾奮起護衛,才幸免劫難。1983年5月,元帥女兒賀曉明應縣政府請求,得全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謝德萍書匾日“賀龍橋”,高懸橋之東西首,永志紀念。1978年,賀龍故居及其生平事跡陳列室、賀龍橋,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龍生平事跡陳列室】 其址在故居左前側,背東面西,呈“一”字形,系青瓦磚混園林式設計,建筑面積160平方米,有一間接待室和兩間展室。以《仗義從戎》、《南昌易幟》、《湘西再起》、《西征北伐》、《老帥情懷》、《英名永存》6個欄目,陳列照片、圖表、文獻185件,置梭鏢、鳥槍、大刀、長矛、馬刀、戟釵、釣連槍等近30件,還有賀龍夫人薛明捐贈賀帥遺物:公文皮包、蘭尼帽、白底蘭花枕套、手帕、導尿膠管、散利痛瓶裝片劑等8件。【芭茅溪鹽局舊址】 芭茅溪是毗鄰鄂西鶴峰的小集鎮。距桑植縣城75公里,是四門巖山下10余公里峽谷長廊。澧水北源由五道水七眼泉順谷穿行。兩岸危崖聳峙,林蔭蔽日,野獸出沒其間。溪谷北坡中生長芭茅草,故名。集鎮沿溪北呈帶狀分落,有數十戶土民。這里是上川鄂、下津澧的要徑,稱“南北鎖鑰”的險要之地。清末,湖南當局為控制川鹽入湘,曾在此設稅卡;民國4年(1915),正式在向家屋場設立鹽局,盤剝過往商旅行人。鹽局傍山而建,是方木條石構筑的一棟2層6間樓房。結構樸拙結實,樓上是“哨所”和賭場,樓下是堆積扣押貨物之地。駐有局長李佩清等13人槍(毛瑟九子槍)。當年,趕騾馬運鹽巴的賀龍,經常過往此處,備受鹽警見三抽一之苦。在中華革命黨支持下,與大姐夫谷吉庭(谷虎)一道,串連同鄉好友韋敬齋、賀勛臣、王金門、王占標、徐云臣及同盟會來援冉鳳武、田子云、陳民清、黃興元等21位志士,于1916年3月16日,從洪家關出發,手執匕首、馬刀、火槍和3把菜刀,星夜奔赴此處,刀劈鹽局,一舉奪取全部武裝。翌日清晨,返經倉關峪時,又提了團防4支槍,并匯合谷新齋(谷虎大哥)土著武裝百余人槍,開赴洪家關樹立“討袁救國”義旗,拉起一支民軍武裝,演出“湘西暴動——刀劈芭茅溪鹽局”的歷史故事。鹽局舊址,50年代初撤除l扇2間,尚存3扇4間原房陳設。1979年公布為湘西自治州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供后人瞻仰。【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劉家坪】劉家坪,亦名珠璣塔。是桑植縣域東部一河谷盆地,距縣城13公里。酉水蜿蜒中流,四周群山拱衛,“民家人”(白族)傍倚聚居。1984年9月,在此建立劉家坪白族鄉。在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革命斗爭8年多的歲月里,此地一直是蘇區中心地域。1935年11月初,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總指揮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會、省軍區等機關由桑植縣城遷駐此地。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從該鄉珠璣塔村干田壩以及瑞塔鋪白族鄉楓樹塔出發,實行戰略轉移(后為長征)。【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座落在桑植縣干田壩后大屋崗臺地上,與龍堰峪隔河斜對。為三臺式方形青石結構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紀念碑高21米,底座高1.9米,金黃琉璃瓦冠頂。當年紅六軍團政委、時任國家副主席王震所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劉家坪”19個大字,陰刻套紅,字筆蒼勁,氣勢巍峨壯觀。四周環立35個青石欄桿柱頭上,各立一尊纏龍寶墩。象征1935年11月19日,賀龍總指揮、任弼時政委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召開誓師大會。當晚,軍團司令部、政治部,紅二軍團4、5、6師,紅六軍團16、17師,分別出發揮戈長征。紀念碑1985年10月奠基修建,翌年11月峻工落成揭幕。當年,此紀念碑和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陳列室,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六軍團指揮部1日址龍堰峪】 位于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劉家坪村北沿、酉水河右岸的轎頂山麓,距縣城東14公里。因此峪蜿蜒如龍,且龍首伸峪頭堰中,故名。傍峪布白族村落。在峪北大灣里群山拱衛中,建有座北朝南、左中右相連三單元三合式轉角吊腳樓,15間木構青瓦房,原系白族村民鐘高銀等人住宅。前有蓮花藕池,屋后蒼松翠竹,環境幽靜,左、中、右三天井,依次駐省革委機關、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中央軍委分會、省軍區及紅二、六軍團指揮部等軍政領導機關。右首伸出二間的吊腳樓房中,分別為任弼時政委、賀龍總指揮的臥室兼辦公室。嵌“壽”字花格窗欞原樣,滴水雕花木床、紅木桌椅、文柜、馬燈依舊妥陳室內。1935年11月4日,省委及紅二、六軍團領導,在左天井堂屋里舉行會議,決定實行戰略轉移,北上長征。左首30米處石臺,是指揮部哨所舊址。70米遠一民居里,是軍團政治部舊址。峪南1.5公里處的鐘家崗鐘善福大院,是軍團供給部舊址。1979年,將右天井3間正屋和轉角樓,辟為<紅二、六軍團長征出發地劉家坪陳列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人們瞻仰。【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位于永定區城區解放路。原系民國7年(1918)建的天主堂,3棟共15間木結構平房,四周有磚墻環護。1934年11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任弼時、賀龍、肖克、王震等領導下,一舉解放大庸縣城(今永定區城區),于26日成立臨時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內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31個縣的反圍剿斗爭,不久遷永順縣塔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舊址列為地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夏,大庸市(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兩級黨委和政府發動募捐修整舊址,并新修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的紀念館,分兩個展廳展出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革命圖片和革命文物共300余件。又辟將軍館,陳列紅二、六軍團首長照片。肖克為紀念館題了館名。【桑植縣農民協會舊址】 座落在桑植縣城澧源鎮東正街92號,是一棟商紳高大府第。占地約800平方米,座南朝北,臨街而建,磚木結構,鼓兒石墩為磉,青石鐵條銅釘大門。3進2層4天井,左右砌青磚龍脊起伏封火高墻,氣勢巍峨,布局嚴謹,造型典雅,是一座仿古風格幽深大院。1926年春夏,湖南農民運動風起云涌,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謝策智到桑植開展農運,同旅居長沙常德讀書的中共黨員彭玉珊、朱嗣堂、谷及峰及一批青年學生,宣傳發動各界勞苦大眾,組織成立各級農民協會,時全縣共有會員2萬多人,斗爭地霸豪紳,他們一舉鎮壓了省參議員、惡霸朱雨農和慣匪熊兆祥。縣農民協會即設于此處。雖經60多年滄桑變遷,舊貌基本保存完好。197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供人們參觀。【桑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于桑植縣政府院內中央。是一棟磚木古建筑,原系清代縣衙署孔廟。座北朝南。拱形雙頁大門,后有石板鋪就的坍池,中有祭祀議事廳堂,左右各有一前明后暗兩間廂房。前面各開一木條壓花欞窗,造型古樸典雅,布局緊湊協調。1928年4月~1935年11月,賀龍等率工農革命武裝,先后5次攻克縣城,3次在此組建中共桑植縣委.2次設縣蘇維埃政府,是集中和安靜的議事決策之所在。此舊址1978年以后,數度修葺,塑“桑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10個紅楷字于門首。大門前植兩株香樟,點綴花單。面貌煥然一新。197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護完好。【桑植縣肅反委員會舊址】 1934年10月,紅軍第5次占領桑植縣城后,于東正街王維志家建立縣肅反委員會。系磚木結構兩進天井街坊,南北向,右前廂房住保衛隊長,右廂為廚房;左前房住保衛隊員,左廂房拘禁反革命分子,堂屋是辦公之處。【桑植縣革命烈士陵園】 又名桑植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座落在桑植新城區澧水右岸朱家臺長征路北端高妙處。依山襟水,鳥瞰全城。1952年興建,1987年復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000多平方米。四周高墻環繞,園內蒼松古楓蔥蘢掩映,奇花異草爭芳斗艷,亭閣崢嶸,環境幽靜。近20米高3級大理石紀念塔巍然矗立陵園中央,一挎槍擎旗紅軍戰士塑像,雄踞塔頂,氣宇軒昂,威武向前。八面型底座正面鐫刻碑文,四面刊刻2100名革命烈士英名。陵園門首有縣人尚持鈞所書“星火燎原”4個套紅大字以及“烈士們永垂不朽”;“紀念塔萬古長青”巨幅楹聯。圍墻四周所辟永久性窗櫥內,嵌有“桑植起義”策源地洪家關全貌、“羅峪改編”舊址、“桑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大戰赤溪河”、“白竹坪六縣聯合政府”、“陳家河大捷”之地以及劉家坪紅軍長征出發地等巨幅照片。園北墻外辟有700平方米墓葬地,是部分已故老紅軍、老干部長眠處。桑植縣革命烈士陵園,是全省八大縣級革命烈士陵園之一。【六縣聯合政府舊址】 位于桑植縣城北80公里的白竹坪,毗鄰湖北鶴峰,素稱“四十八大岔四十八小岔”溪壑縱橫的扇形盆地,周圍群山環抱,地勢險要。1931年9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開湘鄂邊特委擴大會議,在此地馬家新屋設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桑(植)鶴(峰)五(峰)石(門)慈(利)長(陽)六縣聯合政府,相應成立工會、貧農團、婦女會、童子軍、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等群團。桑植縣革委會設于距此3公里的銀豐村劉家老屋。上述新老“二屋”,均系湘鄂西常見之木結構瓦頂民宅。座北面南,依山傍水,一正兩橫吊腳樓,前有200平方米青石板曬塔。居室前明后暗,木板圍壁枕地面,能防潮濕,舒適實用。1962年,將此六縣聯合政府舊址,公布為湘西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依原樣保存完好,供人游覽瞻仰。【慈桑縣革命委員會舊址】 在桑植縣空殼樹鄉冉家坪村普慈塔,為殷實戶彭長成舊宅。距縣城38公里,是一東西向四合并石木建筑堅固寬敞獨立莊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后院竹楠成蔭,朝門外楊柳如蓋,青巖高墻環圍四周,北傍浣溪,南臨桑慈大道。1935年6月,湘鄂川黔省委將慈利、桑植各劃出一部分地區,于此設立中華蘇維埃慈桑縣革委會,10月撤銷。新中國成立后,于此設國營糧店,保存完好。1979年公布為湘西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庸縣革命委員會舊址】 位于市區南正街西側。面積592平方米,1934年11月建立,下設17個區蘇維埃政府;區政府以下成立游擊隊、赤衛隊、貧農隊、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領導全縣(區)人民進行土地革命,宣傳黨的各項革命主張。全縣有3300多人參加紅軍;成立17個游擊隊,積極開展武裝斗爭,保衛紅色政權。1935年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近30個師的兵力向蘇區大舉進犯,紅軍于2月6日撤離大庸永定區)。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地方勢力卷土重來,60余名革命干部和群眾慘遭殺害。地方革命政權遭到嚴重破壞,縣革命委員會基本解體。從1934年11月2日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大庸縣革命委員會僅存108天,但它領導全縣人民進行艱苦斗爭的偉大業績,在大庸革命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1962年和1979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先后兩次將此舊址列為全州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雞公埡戰斗遺址】 位于永定區后坪鎮境內,距市城區17公里,是永定區通往水順的要沖。1935年1月中旬,蔣介石調集了30個師的兵力,向我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撲來,企圖消滅紅二方面軍。達到全力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之目的。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配合中央紅軍長征北上,以賀龍、任弼時等同志為首的軍委分會,執行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部署了著名的雞公埡戰斗。紅軍在永順高梁坪戰斗后,人不卸甲,馬不停蹄,揮師東向,星夜趕到雞公埡,嚴陣以待。農歷二月初九日,雞公埡戰斗打響,歷時兩天一夜,打死打傷敵軍500多人,繳獲各種武器2000余件,迫敵潰逃常德,不敢西向。雞公埡戰斗的勝利,牽制了蔣介石的一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紅軍搶渡澧水渡口遺址】 紅二方面軍搶渡澧水戰斗遺址位于市城區以東四十余里長的澧水線上,它包括流溪排、楊林鋪、沙灣、磨灘、田家臺等五個渡口。1935年11月20日至21日,我紅二、六軍團英勇地粉碎了敵人的封鎖線,順利地搶渡了澧水,擺脫了敵人,又向沅陵一帶挺進。隨即北上,在搶渡澧水時,我49團團長王烈同志和湘鄂川黔省委書記王珠同志英勇犧牲。1979年,縣(區)革命委員會將這一帶渡口列為重點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紅軍學校舊址】 位于桑植縣城關西狹長臺地,即今桑植一中校園內。占地4公頃。清乾隆21年(1756)于此創建崇文書院(后更名澧源書院)以來,一直為桑植縣最高學府。民國初年,設澧源高等小學堂。1919年8月,靖國軍獨立營長賀龍駐桑,于此開辦農民自治講習所,并親任所長。1929年6月,賀龍率紅4軍再次解放桑城,又在此辦工農小學,親兼校長。同時,湘鄂西特委在這里辦紅軍學校,培訓干部。1935年8月,湘鄂川黔省委和紅二、六軍團,又于此設立紅軍大學,肖克兼校長,譚家述任教育長,張平化任政治部主任,分設初、高級兩班,為工農紅軍培訓軍政干部。廖漢生、賀文玳等人,都曾在紅軍大學學習。紅軍學校呈東西向,東方迎面為照壁,中間是禮堂兼走廊,東西廂均有兩天井的校舍。西頭是環繞四、五十米見方的操坪及三合井式教室和膳宿之所。中開朝門,門外及北側是大草坪。校舍為木骨土磚白粉墻木構門欞平房。校舍四周垂柳青松掩映,環境優美。1942年在舊址建縣立初級中學,1958年建桑植一中,原校舍被撤,改建新的教學大樓。【橫塘灣紅軍醫院】 位于桑植縣洪家關鄉魚鱗寨北麓“民家”村落,距縣城北17公里,共百十號人戶,全系一脈相承的白族谷姓人,又多為紅軍家屬,群眾基礎好。這里地處僻靜,山巒環抱,古木參天。環谷氏彬公祠堂堡亭為中心而建的百多間房屋,軒廊相聯溝通,便于隱蔽轉移。1934年1月,賀龍率部回桑植,前后將23名紅軍傷病員,托摯友谷彩芹(拳師)在此醫治調養,在祠堂里辦起紅軍醫院,生活和醫藥所需,先由宗祠公產開銷,延請可靠中草藥醫師醫治。5月,公產告罄,即將傷員分配各戶養護。老紅軍谷佑箴妻子劉金任一戶養護3人,她自己粗糧野菜充饑,還晝夜紡紗賺錢為傷病員買營養品。并借高利貸,典買青苗田6畝和1頭肥豬,調養病號。為確保傷病員安全,族里又特安排中草醫生谷吉國充任保長,與敵巧為周旋。同時,谷彩芹還教給紅軍傷員武術套路。直到10月,傷病員均痊愈歸隊。后來人們稱此為湘鄂西的“沙家濱”。上述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毀堡亭和部分房子,林木也大部被毀。一株3人合抱粗、30多米高的古松(人稱紅軍樹),尚枝繁葉茂,完好無損。【永生亭】 座落在桑植縣城和平街頭,教場坪北沿,是賀龍胞妹賀滿姑烈士殉難處。1928年農歷八月六日,國民黨“清剿”團防陳策勛、張恒如將游擊隊長賀滿姑綁押于此,凌遲處死,并曝尸數日。后常有人來此憑吊,緬懷巾幗英烈。1975年,桑植縣民政局在此壘臺建造一座六角木構小青瓦面紀念亭,命名“永生亭”。占地80平方米。其街巷亦因名“永生巷”。后因故倒塌。1986年秋,縣文管所依原樣改建鋼筋混凝土紅柱穿“枋”、琉璃瓦蓋頂、水磨石面亭閣。面南上首楷書“永生亭”匾額,正面二柱上書頌聯云:“求真理離子別夫勇斗人間妖孽;為革命碎玉沉珠堪稱女中豪杰。”亭正中,樹立鐫烈士生平事跡碑文大理石碑。東西北三面,建造塑龍鳳圖案仿漢白玉護亭欄桿。永生亭面街枕水,臨亭建有照相館。地處山城繁華鬧市,憑吊瞻仰者眾。【農軍總指揮部遺址】 位于桑植縣城北1公里處之澧水東岸,原系5間木構瓦屋火鋪。1927年10月初,賀龍親友賀連元、谷佑箴等先后在陳家河等地組織300多人的“農軍”,回洪家關與賀英、谷志龍所部700多人槍會合,成立桑植農軍總指揮部,賀連元任總指揮,谷佑箴任秘書長。11月22日,率部分3路攻城,組織“年關暴動”,迫使桑植反共“清剿”司令棄城而逃,農軍占領縣城達20多天。其總指揮部即設此伙鋪,伙鋪1982年被撤,遺址尚存。【紅四軍誕生地舊址】 羅峪,即谷羅山,是桑植北部一鄉村集鎮,距縣城28公里。集鎮中原有一座寺廟(現供銷社住地)。1928年7月,賀龍率桑植起義的工農武裝在此整編,建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及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賀龍任軍長和書記。現舊址尚存,197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六軍團司令部舊址】 位于桑植縣瑞塔鋪集鎮王家巷南側,距縣城11公里。是棟面街而建的一梁兩柱木構青瓦商鋪,建筑面積160平方米。內外兩進6間,前明后暗,一色木板墻壁并鋪就地面,簡樸、大方、實用。分為軍團司令部辦公室、肖克軍團長和王震政委居室。1935年10至11月19日,紅六軍團司令部設此。至今原貌保存。1979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軍】 座落在桑植縣廖家村鎮莫家塔、沖天溪兩村間,距縣城西北30公里。是高約20米、寬約30米、深約1500米的大山口高懸于它慶埡山腰,倚山襟水,地勢險要。常為人們躲匪避難巨大穴。30年代初,是紅軍向國寬連隊軍事據點。1932年2月18日,“鏟共”武裝羅文杰、劉祝青、余光耀出動400多人,突襲此。時向國寬外出游擊,內僅紅軍班長向國專等9名紅軍和12名紅屬,他們憑1門土炮5支火槍,據險迎敵,激戰一晝夜彈盡援絕。敵乘機用繩索吊下來掃射內竄進中,紅軍用大刀、長矛、石頭,與敵搏斗,終因敵眾我寡,傷重被捕。翌日深夜,被捕戰士和紅屬,在敵人亂刀下壯烈犧牲。1952年,廖家村區公所將此命名“紅軍”,立碑紀念。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錦齋烈士墓】 位于桑植縣洪家關鄉羅家臺山邊。1930年8月,將賀錦齋烈士遺骸,從石門縣城沙洲運回,移葬至此。1963年3月,中共桑植縣委、桑植縣人委會,修整墳墓立碑以祭。碑上端鏤“永垂不朽”4字,正中鐫正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師師長賀錦齋烈士之墓”。兩旁陰刻挽聯云:澧水歌霞光早已照大地;浪淘沙革命巨浪比天高。整座墓碑造型莊重威嚴,1979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家關革命烈士紀念塔】 座落在桑植縣賀龍故居后面羅家臺山梁上。1979年修建。四周松柏層林,環峰抱溪,山明水秀。青石壘成塔高12.5米,正面直書“革命烈士塔”5個套紅陰刻大字。塔根有石板鋪就方形地面。從山根至紀念塔前有280級石階,拾級而上,登臨塔前,鳥瞰洪家關全景,雄偉壯觀。塔前50米處,葬有黑龍江省軍區原顧問韋紹坤等老紅軍骨灰墳墓。【巖屋口革命烈士紀念塔】 位于桑植縣巖屋口鄉巖屋口村,建于1975年。為1950年10月12日被土匪武裝偷襲犧 牲的解放軍某部3小隊及新街區政府干部 16名烈士而建,塔旁有10多冢烈士墓。 1979年定為湘西自治州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汪家坪烈士陵園】 位于桑植縣五道 水鄉汪家坪村。1950年7月23日,江漢 軍區獨立師某團l大隊l小隊1排33名指 戰員,在汪家坪前山江西坎,遭朱凡浦、 肖大武300多土匪武裝居高臨下的襲擊, 李春林等6名指戰員英勇犧牲。烈士遺體 就地安葬于蒼松翠柏中。1967年于此建 陵園,以志永念。1979年,定為縣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家山公園】 巍然屹立于桑植縣城 北門橋頭,澧水北來,酉水東至,奔突交 匯在山根八斗溪灘頭,景稱“雙龍戲水”; 主峰三山比肩而立,是為“筆架江山”; 山下三灣面南相連,人稱“撮箕灌斗”。 主人文蔚起或富甲一邑。山勢偉岸挺拔, “據南北要沖、扼東西咽喉”,與朱家臺、 瓦窯崗舊城區,隔水相望。20多座山頭 逶迤起伏,與鷹咀山之得勝、魚鱗二寨相 連,素為縣城天然屏障和兵家必爭之地。 明清以來,在海拔近400米主峰山巔,建 石桑碉堡、炮臺,以拱衛山城。1929年7 月,紅4軍軍長賀龍在此山腰設立指揮 所,巧布空城計,誘殲“剿共”司令向子 榮以下兩千余眾于赤溪河中,史稱“赤溪 河大捷”。自此,梅家山更聞名遐邇,常 有人登臨其上,遠眺山川勝勢,緬懷革命 先烈偉績。50年代后,縣軍事體育部門 先后在指揮所舊址下側,建修靶場,培訓 民兵和運動健兒。1984年春,縣城建、 林業部門,沿筆架山主峰兩側,劃出29 公頃山地,建立園林公園,廣植玉蘭、女 貞、香樟、云杉等。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上一篇:文物古跡(二)
下一篇:報刊(二)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