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特載
科考文獻(二)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23 來源:m.z5z9.cn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土家族發展簡史 秦滅巴后,生活在巴郡、南郡和黔中郡(漢改武陵郡)境內的巴人、濮人、烏蠻、羌人、賨人、土著部落等,以火耕水褥、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匯集,附合成族。其首領依靠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系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系。秦漢時,因大量征發巴人出征,對其首領免征貢賦,令其屬民繳納賨布。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的篡權。建武23年(47).“零陽蠻”精夫(即首領)相(向)單程起兵反抗東漢的控制,勢力達常德以西。建初3年(78),“漤中蠻”覃兒健反對東漢屯兵,轉戰于漤水、澧水流域。永元至元初年間,“巫蠻”許圣和“澧中蠻”田山、高少都因搖役繁重,賦稅失平,舉起義旗,攻城殺吏,反抗東漢的統治。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對象,其首領依違于兩方之間,時此時彼,以利自己的統治。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吳國黃龍2年(230),“武陵五溪蠻”數萬反抗孫吳。南北朝時,土家族各部勢力迅速發展,其中尤以冉氏、向氏、田氏發展最快,其余各部大者萬家,小者千戶。他們屯據三峽,割據稱雄,自稱王侯。在各部之間,由互不統屬,各自為政,逐步趨向聯合,相互聲援,共同斗爭。南朝宋永明年間(483-493),“建平夷王”向弘后裔向宗頭聚眾,與“黔陽蠻”首領田豆渠等聯合反抗齊的控制。北周武成至天和( 559~566)年間,“信州蠻”首領冉令賢屯據水邏城,“蠻”帥向五子王屯守石墨城,向寶勝據守雙城,以峽江為中心實行割據,勢力范圍達2000余里,相互聯絡,彼此聲援,共同抵抗北周軍。總之,從秦至隋,各王朝雖在湘鄂川黔邊設置郡縣,委派官吏,但控制松弛,時斷時續,加之戰爭較為頻繁,長期動蕩不定,土家族內部各部勢力消長變化較大,活動范圍時大時小,因此尚處于不穩定狀態。唐代在湘鄂川黔邊設羈縻州縣,對表示歸順的土家族首領委以官職,治理其地,并準其世代承襲。先后委任冉安昌為思州招撫使,田世康為黔州刺史,田英為溪州刺史。開元12年(724),“溪州蠻”首領覃行璋率眾反抗唐朝的控制。唐末五代,土家族首領乘機崛起,自署刺史,割據稱雄。中和元年(881), “石門蠻”首領起兵攻取澧州,“溪州蠻”首領彭士愁(一作仕然)相繼而起,勢力日漸強大,逐漸統一五溪地區,統轄20州,自充靜邊都誓主。后晉天福4年(939),彭士愁率溪、錦、獎等州萬余人,攻打楚屬辰、澧2州,與楚爭雄。兵敗后,于天福5年(940)和楚王馬希范締結盟約,鑄銅柱立于溪州會溪。溪州之役,彭氏雖軍事上失利,但政治上卻獲得合法地位和領地,為彭氏在湘西統治800余年的世業奠定了基礎,并使該地區的社會秩序相對穩定。宋承唐制,對于歸順的土家族首領則委以羈縻州縣官職,準其世代承襲,并設置散毛宣撫司及巴東、石柱安撫司。羈縻州縣的設置,土官的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各部之間的聯系以及和漢族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加強。唐、宋間,土家族的生產雖有發展,但仍處于不習牛耕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兼事漁獵。手工生產的“溪布”、水銀、朱砂久負盛名,成為貢品。居于統治地位的封建領主,除奴役土民外,還不時驅使“土兵”至鄰近漢區擄掠人口、財物。宋天圣年間(1023 - 1031),先后在辰、澧、歸、峽等州土漢雜居地區,設置土丁弓弩手,計口授田,且耕且守,以防土官擾掠,使部分土民擺脫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元至清康熙年間,建立土司制度。鄂西設施南、散毛、忠健、容美四宣撫司,下轄九安撫司,十一長官司,五蠻夷長官司,唐崖、鎮南二長官司直隸施州衛:湘西設永順、保靖二宣慰司,下轄三州,八長官司;桑植設安撫司,下轄二長官司;川東南設酉陽、石柱二宣撫司,下轄四長官司,由歸順的土家族首領擔任各級土司,并置大庸(今永定區)、麻寮、大田、黔江等千戶所。土司實行軍政合一,寓兵于農的旗制。土兵平時務農,戰時為兵。此外,還有為土司服役的戎、獵、鑲、苗、米房、吹鼓手等旗。土司的統治客觀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動地域更加穩定,民族特點得以保持。明末清初,居于衛所地區的土民中,土地私有已經發展,地主經濟開始出現。土司地區中的一些土司在鄰近漢區購買土地,實行租佃,收取實物地租,開始向地主經濟轉化。由于書院的興建,土家族中涌現出一批文化較高的士人,如田元、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張之綱等,都是學識淵博、工于竹枝詞的著名詩人。元末,陳友諒、明玉珍農民起義軍轉戰湘鄂川邊,得到土家族的大力支持。明嘉靖33年(1554).朝廷調永順、保靖等處土司土家族兵士赴東南沿海參加抗擊倭寇的斗爭。嘉靖34年(1555)5月,永順宣慰使彭翼南、保靖宣慰使彭藎臣所率領8000士兵,與官兵及其他被征調的少數民族抗倭隊伍密切配合,獲得王江涇大捷,被譽為“東南第一功”。嘉靖35年(1556),容美宣撫使田九霄及其父田世爵和彭志顯率容美、麻寮、大刺、桑植等處6000士兵,又取得舟山、乍浦等役勝利。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創造的鴛鴦陣法,就是在總結湖廣士兵陣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明末,張獻忠率農民軍數度入川,施南、酉陽、散毛、唐崖、忠路、水浕源等司土官、土民積極支持配合農民軍的軍事行動。清初,湘鄂西土家族人民參加李來亨、劉體純等領導的長達15年的抗清斗爭。雍正年間“改土歸流”,設置永順府、施南府、酉陽州、鶴峰州、石柱廳、古丈廳和秀山、長樂、長陽等縣,廢除土司的政治、經濟權力,解散土兵,直接委派官吏,派兵駐防。封建領主經濟隨之解體,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土民擺脫領主的人身依附,成為擁有私有土地的農民。土司時“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漢族農民和商人遷入,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這一時期,書院、義學的興辦,學漢文、習漢語者驟增。彭秋潭、田泰斗、彭勇行、彭施鐸等,都是創作大量反映土家族人民生活、習俗的竹枝詞的著名詩人。“改土歸流”中,土家族的一些風俗習慣被列入陋規,強行革除,使其某些民族特點逐漸喪失。嘉慶初,唐貴、向文進、田谷敦于來鳳,覃佳耀、林之華于長陽率領土家、漢族人民掀起白蓮教起義,轉戰于龍山、酉陽、咸豐、宣恩、利川、建始、巴東、長樂等縣,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
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商品和鴉片于咸豐末年銷至土家族地區,土布、土靛、蠟染等傳統手工產品逐漸失去銷路,受到深重打擊。帝國主義者廉價大量收購桐油、茶葉、木材、藥材等土特產品,刺激了桐、茶種植業及榨油、木竹加工業的發展,城鎮商業和集市貿易日漸興盛。各業行會組織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后,南北軍閥和湘、川、黔等地方軍閥的激烈爭奪,土家族地區兵災頻繁,土匪橫行,鴉片種植泛濫,致使廣大農村陷于破產,商業停滯。土家族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日益高漲。鴉片戰爭中,鎮守沙角炮臺的土家族愛國將領陳連升及其子陳舉鵬英勇殺敵,戰死疆場;烏涌之役,保靖營兵100余人抵抗英軍,壯烈犧牲。1854年,永順縣土家族彭蓋南和桑植縣李志鐘、覃序賓起義,先后攻入桑植、永順縣城。1864年,土家族田士瑁領導長樂、長陽兩縣土家人民反清,攻陷長樂縣城。1865年至1904年間,土家族先后于酉陽、黔江、利川、恩施等地,發動反教會斗爭,焚毀教堂,毆斃教士,懲治不法教民。其中1898年以土家族向熙廷(一名策安)為首率領2000余土家族、漢族人民掀起反教會武裝起義,公開樹起“滅洋”旗幟,轉戰于長陽、長樂、巴東等地。1900年,鎮守大沽炮臺的土家族愛國將領羅榮光,面對列強的炮艦,身先士卒,以身殉職。1911年3月,同盟會員、土家族溫朝鐘和黃玉山等領導川鄂邊反清武裝起義,高舉“除暴安良,保國保種,掃清滅洋”旗幟,攻陷黔江縣城。共進會骨干成員、土家族鄧玉麟、牟鴻勛在籌備和舉行辛亥武昌起義時,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土家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進入了新階段。1926年,在長沙、武漢等地求學的土家族青年黃興武、黃子全、陳子杰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奉命返回家鄉,發動農民斗爭。廣大土家族貧苦農民踴躍加入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桑植、瀘溪、來風、鶴峰、咸豐、巴東、五峰、長陽等縣農民運動蓬勃興起。1928- 1935年間,土家族人民在賀龍、任弼時的領導下,為創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犧牲和卓越貢獻。大批土家族青年參軍,成為工農紅軍的重要力量。許多人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廣大土家族貧苦農民組織赤衛隊、游擊隊,配合紅軍主力作戰。土家族農民為紅軍運送糧食和彈藥,搶救傷員。他們參加各級政權建設,組織農民協會,站在土地革命的前列,許多人成為各級政權的領導骨干。面對國民黨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地主鄉團的白色恐怖,土家族人民英勇斗爭,頑強不屈,寧肯犧牲自己,以保護組織和同志,出現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1935年底,許多土家族青年跟隨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紅軍北上后,土家族人民在白色恐怖中,不顧個人安危,掩護傷員,保存革命力量,繼續堅持斗爭。抗日戰爭期間,土家族人民在鄂西特委和湘西工委領導下,開展了抗日救亡活動。1943年,永順、龍山、大庸(永定區)、桑植等縣的土家、苗、漢族人民掀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反貪官污吏的斗爭。起義軍攻占了永順縣城后,隊伍迅速壯大起來,僅永順、大庸(永定區)、桑植三縣就達20000人以上。1945年,永順、龍山、桑植等縣的“神兵大刀隊”萬余人掀起抗糧、抗兵、抗捐斗爭,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壓榨。1947年,土家族人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漢軍區3分區在湘鄂邊區開展游擊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民族識別,過去長期不被承認的土家族于1957年1月3日被確定為單一民族。同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0年代初,恢復了鄂西、川東南地區一些群眾的民族成分.1983年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酉陽、秀山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成立長陽、五峰、石柱3個土家族自治縣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人民享有了當家做主的權利。 建國50年來,土家族地區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大幅度增產,水電、造紙、紡織、采礦、冶金、機械、電力、塑料、化工、建筑等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城鄉貿易興旺,公路四通八達,湘黔鐵路貫穿張家界、吉首。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的武陵源,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色,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是新開辟的旅游勝地。 (選錄自馬本立主編(湘西文化大辭典)岳麓書社2000年7月第一版)。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散文攢革——奇山異水張家界 [441]
- 科考文獻(十二) [400]
- 散文攢革——張家界的山水畫 [343]
- 散文攢革——湘西女人 [297]
- 科考文獻(八) [293]
- 散文攢革——江總書記來到張家界 [289]
- 散文攢革——這就是張家界 [286]
- 科考文獻(一) [252]
- 散文攢革——索溪峪的“野” [231]
- 散文攢革——跳舞的手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