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張家界旅游網首頁>>城市概況>>張家界經濟
張家界經濟
(三)林業,水電業 【小塔林場】在慈利縣趙家崗鄉新安村的茅花界,原遍地茅草叢生。1958年由5戶貧農上山辦 林場,當時僅有13人(現有31人).其中勞力只有3個半。場長康雄之(中共黨員)帶領場員艱 苦創業,開荒種糧,開荒造林,先后造林1800多畝,其中杉800畝,松600畝,柏木200畝,檫100 畝,其他100余畝,封山育林700余畝,修林道4條。累計采集各種林木種子1萬多公斤,培育苗木 370萬株,先后向國家交售桐油、茶油、木瓜、烏桕、水果等10萬公斤。過去遍地茅草的荒山, 已成為蒼蒼林海。1987年活立木蓄積量1.8萬立方米,人均600立方米。 【三家館鄉聯營林場】1976年春成立社辦林場,固定勞力撫育幼林。此后,每年春季組織突擊 造林,到1980年全鄉造杉木林和混交林3.16萬畝,龐家大山周圍22個山頭,已全部綠化。自治 州定為萬畝連片造林工程。1984年,鄉黨委組織群眾在民主協商,自愿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三家 館鄉聯營林場,走上林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新路。聯營辦法是:(1)澄清林權,確定山主。按照整 地造林時,各村分片包干的地段和投工數,確定應受益面積為29,994畝。測算立木蓄積量為29, 495立方米,以林木折價款為各村入股數,入股金額151萬元。(2)分配辦法。收益后分年償還價 款,折價款付清后,林木收入扣除生產費用,純收入按一、二、七比例分成,即林場一成,山主 二成,勞力七成。縣林業局為扶持該場,投資2萬元,修建場房,購置生產用具和辦公用具,同 時簽訂有償投資合同,從1985年起連續5年,投資15萬元。實踐證明,聯營林場管理集體山林是 一種好辦法。發揮統一管理的優勢,原來20個看山員管不了,現在8個看山員就能把山看好;實 現營林生產合理布局,林場根據山地條件,適地適樹造林,5年營造杉、梓混交林4235畝,補植 天窗113塊.1892畝,重點撫育龐家大山到童家埡的中幼齡林6800畝,昔日荒草萋萋的龐家大山 郁蔽成蔭。轎頂山,雷打洞的幼林1.3萬畝,全部穴墾和斬撫,糧林間作1200畝,幼林枝葉兩年 遮地。每年高標準育苗10畝,不僅滿足該場造林需要,還低價供應鄉內個體農戶樹苗22萬株。該 場從1985年起,對中齡林進行間伐撫育,已間伐14,000畝,出售間伐木材800立方米,收入20萬 元,按協議分配方法,分配給14個村。林業生產周期長,小塊插花經營,不便于采伐更新,聯營 后,大面積按技術操作規程作業,講究質量,使青山長在,永續利用,解決了地權、林權矛盾。 林木進入高生長期,收益逐年增加,山主和造林單位,不需要再投資投勞,坐享收益分成,在地 權、林權問題上不存在矛盾,共同走營林致富之路。 【烏桕基地】慈利烏桕生產歷史悠久,是全省重點產區,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44%。民國時期 ,農民自發地在田坎地邊種植。60年代,慈利列為全省烏桕生產基地縣之一。從此政府加強對烏 桕生產的領導,確定三官寺、趙家崗、熊家莊、江埡、象市、杉木橋、通津鋪、樂岳觀、楊柳鋪 等公社為烏桕生產基地,建社辦烏桕林場3個,隊辦29個。國家投資12萬元,從浙江引進長葡萄 烏桕優良品種,推廣嫁接育苗和高接育芽,面積由50年代16,588畝,發展到70年代末的11.2萬 畝(448萬株)。產量50年代為121.66萬公斤,到1984年發展到172.31萬公斤。 【石長溪林場】位于永定區四斗坪鄉,1958年經省林業廳批準建點,現有職工283人,總面積 25,915畝,有林地19,144畝。 【永定區村辦林場】1960年春,大庸縣羅水大隊群眾在云朝山開荒種包谷200多畝,春耕大忙 時,大批勞力轉入田間生產,留下12人管理。鋤包谷草時,在地里直播油桐,栽杉樹。給包谷苗 除草施肥同時也給樹苗鋤草施肥。秋后樹苗生長茂盛,大隊決定固定12人辦林場,撫育幼林,間 種糧食。縣委總結羅水大隊辦林場的經驗,向全縣推廣。各公社,大隊陸續辦起林場。雙溪橋鄉 黨委書記龔明文,領導群眾辦林場13年,消滅了荒山,被評為全縣先進鄉辦林場。1980年社隊林 場發展到287個,經營山林32.3萬畝。農村體制改革,三山變一山以后,有100個林場因經營管理 不善,將山林分給農民作自留山,自動撤銷。大部分由于各鄉村領導重視,經營管理得法,經濟 效益好,辦得鞏固,1988年繼續辦的還有187個,其中鄉辦林場30個,經營面積24.5萬畝,其中 森林面積22.53萬畝,占全縣用材林面積14.7%;立木蓄積量53.6萬立方米,占全縣立木蓄積量 18.4%。固定在林場的農民,一般都熱愛林業,以場為家,他們以林場收益分配為生活來源,責 、權、利緊密結合,既是營林工人又是護林員,因此,鄉村林場綠化速度快,造林質量好,經濟 效益高,森林看管得嚴,辦場30年,累計造林177,697畝,保存163,105畝,保存率達91%。國 家投資354萬元,每畝平均20元。現有人工林立木蓄積量52萬立方米,價值5000萬元,相當投資 額的14.1倍。1982年有11個林場出售間伐材,1986年進入經營性采伐的13個林場,生態效益已實 現,經濟效益開始發揮。 【永定區林業專業戶】1981年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縣內開展林業“三定”工作,將集體的 山林,劃分為自留山、責任山、承包山,穩定山林權屬,發給自留山使用證,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按照占山林總面積5%~10%的比例,給49,355農戶,劃自留山11.2萬畝,戶平均2.27畝,實行 林業生產責任制,承包給34,449戶,70萬畝,聯戶承包的36萬畝。育苗專業戶,營林專業戶成 批涌現,如合作橋巖口村村民湯國安,7口之家,3個勞動力,1982年承包田地16畝,山林10畝。 他采取全墾整地,栽果樹6畝,育葡萄桐苗2.3畝,實行科學管理,精心培育,苗子一年出圃,區 林業站驗收為一等苗,栽油桐的農民爭相購買。1988年育苗21畝,都是2尺多高的壯苗,收入 8100元。區林業站在巖口召開葡萄桐育苗經驗交流會,總結推廣他育苗致富的經驗。沙堤鄉淚水 溪村民孟慶勇,鉆研科學育苗技術,1982年用營養袋育葡萄桐苗12畝、營造豐產桐林35畝,秋后 驗收合格,銷售苗子收入和造林補助費4630元。該鄉板坪村村民盧中國,5口人.2個勞力,1982 年承包田地10畝,山地12畝,遣油桐豐產林9畝,驗收合格后,收入造林補助費135元。第二年承 包山地37畝,造桐林得輔助費535元。1985年又承包山地33畝,造用材林12畝,竹林12畝,建成 一個9畝地苗圃,育馬尾松和剌槐苗,采用科學噴灌,合理施肥,苗木生長快,第二年出床20萬 株,出售12萬株,收入2500元,還無償給該鄉農民供應樹苗8萬株。三家館鄉茅頭關村民劉福全 ,承包山地32畝,栽植闊葉用材林,采取全墾整地,大穴壯苗,施足底肥和提苗肥,樹苗生長茂 盛,一年長到1米多高。1986年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實行“三改”,一改千家萬戶單一 化育苗為有技術、有特長的專業戶育苗。二改分散育苗為集中連片育苗。三改小塊旱土育苗為大 塊連片育苗。各區林業站組織有技術特長的專業戶300多戶,聯戶建立中心苗圃32個,育苗350畝 ,300多個樹種,提供多品種商品苗,改變了自用為主,單一化的格局。專業戶與聯戶營林、采 伐,面向市場,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生產多品種商品材,使林業生產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 【江埡林場】原系清末九溪營的軍馬場,民國時期收作學田,土改時,留為國有。1954年5月 ,省林業廳確定建立杜仲林場,總面積39,860畝(國營31,680畝,集體8180畝)。1987年有人 口15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0人),下轄6個工區(其中農業區2個,屬集體)。1949年林木蓄 積量2000立方米。建場后,到1987年累計造杜仲林21,000余畝,保存5600余畝。不適宜杜仲的 山地,廣造松、杉等用材林。據1984年“六五”清查,有林地24,110畝(用材林16,952畝,經 濟林7158畝),另有疏林地3014畝,灌木林2620畝,未成林造林地1907畝,苗圃37畝,無林地 3293畝,非林業用地3809畝,木材蓄積量107.436立方米,其中杉4609立方米,馬尾松101,056 立方米,闊葉林1745立方米,其它25立方米。蓄積量比解放初期增長49倍,年采伐木材1000立方 米,年剝杜仲皮30噸,80年代年產值達49.68萬元。 【竹林基地】慈利縣宜沖橋、廣福橋、喻家嘴、三合口等鄉適宜楠竹生長,群眾有生產經營的 習慣。1978年省林業廳批準宜沖橋公社為楠竹生產基地。國家對基地造林的鼓勵辦法是,每造1 畝無償補助30元。1987年全縣有楠竹1.66萬畝,蓄積量577.78萬根。 【油桐基地】慈利有千余年栽培油桐的歷史,生產面積約20余萬畝,年產桐油兩萬擔以上,居 全省第三位。1978年省林業廳確定慈利為油桐基地縣。根據土壤情況,縣定巖泊渡、宜沖橋、甘 堰、陽和、許家坊、高橋、國太橋、零陽、零溪等10個公社為油桐生產基地。至1985年,基地造 林符合國家驗收標準的有7.77萬畝,并推廣了大米桐、小米桐、葡萄桐等優良品種。 【張家界林場】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區.1958年4月建立。總面積37,185畝,現有林地31,399 畝,林業工人95人。1979年5月經林業部批準,劃為自然保護區。1982年9月國家計委批準建立“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全國首創。 【豬石頭林場】位于永定區溫塘鎮與羅水鄉交界處,1958年4月建。總面積54,266畝,原有林 地5244畝,荒山42.588畝,農用3750畝。1960年調整林區后總面積達31,700畝,宜林荒山21. 850畝,職工73人。1981年經大庸縣人民政府批準,將永定區溫塘鄉七年寨村、羅水鄉茶莊村劃 歸該場管理,實行國營代集體體制,劃進面積26,265畝,職工總人數276人,現有森林面積22, 913畝。 【慈利縣多村林場】慈利縣從1958年開始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興辦林場。當年共辦集體林場 90個,次年發展到125個(其中社辦9個,隊辦116個)。1961年農村進行體制調整,實行“五定 ”包干,絕大部分林場撤銷,僅趙家崗公社的小塔林場堅持下來。1965年確定建立杉木林基地, 又建立集體林場4個,其中社辦1個。70年代確定慈利為百萬畝用材林基地縣后,林場發展到551 個,1982年最高達649個(鄉辦103個,村辦546個)。是年冬,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些集體 林場的林地下放到戶。至1985年,集體林場減少到348個(鄉辦85個,村辦263個),面積36.38 萬畝,勞力1426人,先后造林36.8萬畝,郁閉成林6.6萬畝,蓄積量達52.8萬立方米,占全縣總 蓄積量的四分之一弱,采種3.6萬公斤,育苗3000余畝。在體制調整中,林場把山林下放到戶, 由于部分群眾對林業政策持懷疑態度,因而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僅苗市鄉的鄉辦林場,不僅 未下放,而且從38個發展到69個,經營面積由1.13萬畝擴大到3.52萬畝,累計造林3.3萬畝,已 有1.98萬畝郁閉成林,蓄積量達57,310立方米,占全鄉總蓄積量的58.2%。 【漩水林場】位于永定區三家館鄉,離市城20公里。1958年辦國營畜牧場,1963年改為漩水林 場。有職工347人,面積63,000畝;原有林地5500畝,宜林荒山55,100畝,造林46,800畝。曾 發生黃化病達13,000畝。因該場林地條件不適應杉木林生長,于1974年改為檫木純林,現有林 地30,062畝,竹林585畝。 【水電建設概況】市境內溪河密布,降雨充沛,澧溇水系發達,水資源極為豐富,舊志有載: “邑人瓦石為田,田不患石;引水灌田,田不患水”;“慈利灌田,溪泉為多”。清道光《大庸 縣志》載:“境內修有羊泉垱,黎家坪垱,白龍庵擋,南莊坪垱,茅坪垱……等二十八處,灌田 六千余畝。”古人利用溪水灌田,或引溝搭枧、或筑壩開塘,各取其便。高山岸田則多筒車,沿 溪而上,各有定埠。民國時期,永定區有山塘、溪壩、泉井等小型水利設施3748處,有效灌溉面 積7萬畝;慈利縣有山塘5800口,小溪河壩5999處,蓄引水量2500萬方,可灌田17.5萬畝。新中 國成立初期,政府號召改善灌溉設施,山區按照“小型為主,鑿引堤相結合”方針,大力增修水 庫,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永定區修繕山塘4233口,溪壩1010處,泉水426處,灌溉面積68,074畝 。1958年“大躍進”,全民動員,大興水利工程,以后逐漸配套,引灌面積迅增。慈利縣到1987 年,國家共投資4557.68萬元,投工20478.55萬個,完成土石方18,213萬方,興建大小水利工程 設施2240處,蓄、引、提水總量26,730萬方,有效灌溉面積34.35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1.7萬余 畝。與此同時修建小水電站一百余處,發電8336千瓦/小時,成為全國百個重點小水電縣之一。 1990年冬修水利,全市開工14,908處,完工14,857處,完成土石方1004.2萬方,用工1327.2萬 個,新增灌溉水量860萬方,灌溉面積7300畝;旱澇保收面積1015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77 萬畝,投資總額為994.9萬元。全市共有各類水電工程設施31,643處,其中,中型水庫6座、小I 型水庫55座、小Ⅱ型水庫114座、山塘20,145口;電力堤灌、噴灌工程371處、溪河石壩5013處 。其他水利設施5629處。蓄引提總水量5.57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2.2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 49.54萬畝。 【永定區山塘、溪壩】永定人利用山塘、溪壩、泉水灌田抗旱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清朝《永 定縣志》載:有羊羔泉垱、黎家坪垱等28處,灌田約六千畝。板坪、牛車坪、壩門溪、后社溪至 巖口,利用其間的支流,或引溝、或搭枧。沿大庸溪而上,三坪、官倉坪、犀牛等處,兩岸多制 筒車,或沿溪作壩,引水入田。由分水嶺至源頭,由李家峪至橋頭,以及芭蕉、羅水等處,其間 溪澗甚多,溝枧鱗次。至民國三十八年山塘、溪壩、泉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共計3748處,有效灌溉 面積7萬畝。解放后人民政府貫徹“小型為主,蓄、引、提相結合”的水利建設方針。1952年除 對原有小型工程整修、擴建外,還興修山塘、溪壩、泉井2500處。1959年全縣有塘達4300口。 1962年毀塘興修中小型工程,后因政府明令禁止毀塘,才有所抑制。至1984年全縣山塘4233口、 溪壩1010座、泉井426處。合計灌溉面積68,074畝,占全縣總灌溉面積的22.7%。 【永定區小型水庫】小I型水庫,計17座。從分布上看,永定鎮1座,西溪坪區1座,大庸溪區4 座,新橋區3座,教字埡區1座,茅崗區4座,大坪區1座,沅古坪區2座。小I型水庫始建于1958年 ,其中50年代有5座,工期最長的是高家溪水庫,先后修建21年;最短的是兩岔溪水庫僅用2年。 60年代興建4座,最長的工期是雙峰巖水庫,先后修建19年,漩水水庫僅用2年。70年代興建7座 水庫,工期最長的寒溪溝水庫修建5年,窯灣和蘆茅溪水庫僅修2年。80年代興建1座山羊溪水庫 ,工程為4年。小I型水庫分布較合理,修建工期也愈來愈短。17座小I型水庫總庫容4080萬立方 米,灌溉面積52,213畝。小Ⅱ型水庫,共72座,有效庫容1691萬立方米,設計灌田4.481萬畝, 到1984年已達3.397萬畝。分布在大庸溪區10座,城郊3座,天門山林場1座,西溪坪區10座,新 橋區6座,教字埡區19座,茅崗區6座,大坪區5座,沅古坪區11座,張家界森林公園1座。建于50 年代18座.60年代16座,70年代37座,80年代1座。其中修建最早的是1952年10月孟坪和斯蘭峪 兩個水庫。 【永定區電業建設】火電,1950年3月縣工商聯動員私商投資,并向銀行貸款1.2萬元籌建大庸 私營火電廠,裝機容量15千瓦,當年7月29日投產。1951年1月公方增加股份,為“公六私四”, 改為公私合營“大庸縣光明電廠”,政府派錢懷仁進廠領導。1952年裝機容量24千瓦,經營發電 、打米、榨油、釀酒、放電影等,職工30人。1954年專營發電,改為“大明電廠”。1956年改白 煤發電,機組重新更換,裝機容量為64千瓦。1958年11月改為地方國營大庸縣大明電廠。裝機三 臺,容量103千瓦。1961年仙人溪電站建成,代替了火電。永定水能發電始于1961年,在省、州 大力支持下,經全縣人民努力,1986年先后興建59座電站,裝機容量1.38萬千瓦。并入縣內輸 電網絡的電站10座,8979千瓦。由于辦電經驗不夠,規劃設計欠周,機組選型不當,全縣22座農 村電站因缺水源被淘汰。1988年實有水電站37座,總裝機54臺,1.48萬千瓦,其中國營電站9座 ,裝機20臺,1萬千瓦。由縣直接管理的8座電站是:仙人溪老電站、仙人溪壩后電站、仙人溪龍 潭橋電站、崇山(即相公洞)電站、花巖電站、花巖左岸電站、茅溪渠首電站、茅溪壩后電站。 農村500千瓦以上的3座骨干電站是:溫塘鎮的漂上電站、沅古坪鎮的飛潭電站、三坪鄉的長潭河 電站。裝機250千瓦以下的小型電站有:湖田埡的頭潭勘、三坪的長潭河、官坪的九家坪、雙溪 的馬英潭、二家河的木枘洞、禹溪的泉峪、教字埡的紅旗堰、王家坪的一家山、謝家埡的兩岔溪 、利福潭、劉家潭、官坪的清水泉、合作橋的南山、協合的東風、西溪坪的鸕鶿灣、陽湖坪的社 溪壩、三岔的梳妝塔、四都坪永明溪、大庸所的穿巖、橋頭的丫角山、沅溪的堰埡、沙堤的黃 茅埡、溫塘的哈溪、青安坪的湘溝、中湖的龍口峪、大坪的山羊溪共26座。1988年全縣架設110 干伏高壓輸電線路一條,全長60.33公里;35千伏高壓輸電線路10條,全長93.08公里;10千伏配 電線路全長800.5公里;0.4千伏代壓線路長2543.5公里。設有輸配電變壓器307處,459臺,總容 量4.69萬千伏安。1980年至1985年全縣年平均用電量2584萬度。其中:工業用電1626萬度,占 62.95%;農業用電223.2萬度,占8.64%;市政生活用電631萬度,占24.4%;其他用電103.8萬度 ,占4.01%。1985年至1988年全縣平均用電量增到2966.5萬度。
關于我們 | 鄭重承諾 |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隱私政策 | 法律顧問 | 合作伙伴 | 挑錯有禮 | 支付方式 | 加入收藏 | 二維碼
湖南僅此一家蟬聯十次全國百強旅行社,是您的最佳選擇! 湖南華天國旅張家界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Copyright © m.z5z9.cn 200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張家界市子午路340號 Email:travel@okzjj.com 預訂付款
友情鏈接: 張家界客棧 張家界導游網 鳳凰古城旅游網 張家界會議會展網 張家界旅游攻略網 zhangjiajie travel
湘公網安備 43080202000185號